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,其形象威严且神秘。传说中龙有 9 个儿子,每个儿子都有着独特的外貌和性格,它们的名字也常常被人们提及。那么,龙的 9 个儿子到底怎么念呢?
长子囚牛,读音为“qiú niú”。囚牛喜爱音乐,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,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。这个名字中的“囚”字,寓意着它被束缚在琴上,却依然能从音乐中获得快乐。
次子睚眦,读音为“yá zì”。睚眦生性好斗,嗜杀好斗,总是嘴衔宝剑,怒目而视,刻镂于刀环、剑柄吞口,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。“睚眦”这个名字,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它眼中的怒火和凶狠。
三子嘲风,读音为“cháo fēng”。嘲风象征吉祥、美观和威严,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、清除灾祸的含义。它的外形像兽,平生好险又好望,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。嘲风的名字,让人联想到它在高处眺望,守护着天地的祥和。
四子蒲牢,读音为“pú láo”。蒲牢居住在海边,虽为龙子,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。当鲸鱼一发起攻击,它就吓得大声吼叫。人们根据其“性好鸣”的特点,“凡钟欲令声大音”,即把蒲牢铸为钟纽,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。这样,敲钟时,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,使之“响入云霄”且“专声独远”。
五子狻猊,读音为“suān ní”。狻猊形如狮,喜烟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,随之吞烟吐雾。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,至南北朝时期,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,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,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,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,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。
六子霸下,又名赑屃,读音为“bì xì”。形似龟,好负重,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。人们在庙院祠堂里,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。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,它的形象也常被用于石碑、桥头等地方,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。
七子狴犴,读音为“bì àn”。狴犴形似虎,平生好讼,却又有威力,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。它常常被刻在狱门之上,彰显法律的威严和公正。
八子负屃,读音为“fù xì”。负屃身似龙,雅好斯文,盘绕在石碑头顶。它不像其他兄弟那样好斗或负重,而是更注重文化和艺术,常常与碑石相伴,为文化传承增添了一份优雅。
九子螭吻,读音为“chī wěn”。螭吻又名鸱尾或鸱(chī)吻,口润嗓粗而好吞,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,取其灭火消灾。
龙的 9 个儿子各有其独特之处,它们的名字读音也各具特色。这些名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,也让人们对龙这一神秘的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它们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